您现在阅读的是
南瓜文学www.nanguawx.com提供的《到底是谁觉醒了(快穿)》250-260(第11/16页)
如此一来,她们就能直接瓜分这些水。
大燕的县和县是平级,同时也保有竞争关系,各县令之间也在凭靠山、派系、政绩竞争晋升的机会。
上段被截流,中下段的县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吗?当然不是,人都快渴死了,还和你讲什么规矩。
包括江源县在内的八个县纷纷上报自家县令,县令们先是官对官沟通,而后沟通无果,跑去贤王那儿告状,毕竟目前贤王人在江源县,他可是王爷,皇帝的哥哥,这够尊贵了吧。
但贤王听完县令们的告状,却没有做出表态。只因为素清县的县令背后的靠山是太后党,他要因此招惹太后吗?在他还没有十成把握和太后对抗的时候?
贤王没有做出表态就算了,他只答应了能去素清县走一趟,以王爷身份命令这几个县把水分出来。
然而,这事必定不会短时间处理好,凌一听孟晚宁提起过,孟晚宁还说这些天她可能不在江源县,得随贤王一同去素清县,告诫凌一和林漾行事谨慎些,别在这时候招惹不该惹的人。
凌一和林漾拥有的财富和粮食一点不比林家少,林家林盛已经病入膏肓,期间林漾便以父亲病重,她要跪守床前尽孝为由推迟了和孟晚宁的婚事,想必过不了多久林盛就会嗝屁,等他一嗝屁,林漾便以守孝三年为由,再把婚事往后拖三年。
在此期间,林谦的科考不利,没能中举,程祖佑更不必说,已经与科考无缘,只能留在女子私塾教书。
本来他手没断之前,还在给赵麟三个孩子当老师,结果他手一断,前途断了不说,那三个狗眼看人低的小子,也吵着闹着不要他教,赵麟只好辞了程祖佑。程祖佑自尊心强,拂袖离去,也不多言。
也就是说,江源县今年只出了一个举人,这个举人是王氏族人,*和什么程氏、林家都无关。
当然,今年江源县秀才们的失利和旱灾也有关系,多少人连去科举的盘缠都凑不够,饭都吃不上,更遑论读书。
故,当程祖佑得知打过自己的几名同窗,如今连饭都吃不上,下场凄惨时,他竟觉得庆幸,得亏自己在女子私塾当老师,不说大富大贵,好歹能吃上一口饭。
曾经满怀凌云壮志的程祖佑,如今也只为了眼前五斗米折腰。教书时倒是越来越上心,以至于凌一纠正他的一些问题,他也不纠结了。
凌一可不会允许程祖佑教学一些糟粕文化,程祖佑教学的内容凌一有严格要求,那些什么君臣、三纲五常,都得经过她的审查才能教给她的学生,她不允许教出来的学生被大燕的统治洗脑。
当然,也不是说大燕的文化全部都是糟粕,其中还是有许多为人的道理,对天地人的领悟和理解,对天文民生社稷的客观学习,这些也都是前人总结学习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。
程祖佑教学的内容一次次被凌一推翻的同时,他从一开始的生气、愤怒,到最后竟然慢慢接受了凌一的思想。就比如,他认为君是真龙天子,是她们所有人都应该敬畏、臣服的人,可凌一却说,她们自己,所有的百姓才该是社会的支柱,是国家的根本。
甚至,凌一的大部分话放在外面,那可都是大逆不道的言论,程祖佑一次次被刷新认知,在愤怒无力之后,却在每个夜晚翻来覆去地思考凌一话里的道理。
直到现在,程祖佑因自己给女子教学的耻辱感已经消退很多,他也逐渐发现,这些从前不被他在意的女子,似乎有着不输男子的聪明才智,她们的天赋和他的同窗们并无什么不同,他也开始在想,为什么世俗不允许女子读书识字呢?明明她们都该和他是一样的人。
不对,程祖佑想起了他娘,他娘在面对他和爹时的小心翼翼与讨好,都在说明,他娘和他爹不是一样的人,她地位低下,依附父亲、丈夫、儿子而活。程祖佑想起了凌一常挂在嘴边的“剥削”和“压迫”,浑身冰凉,他越来越明白,为什么他自认为从未和爹娘、爷奶一样欺负凌一,却仍旧被凌一不喜,因为即便他“无意”,但他依旧在剥削着程家的女人们。
现在的程祖佑,比起最初不甘、不服气的他,已经变得圆滑许多,渐渐地,对于凌一的纠正,他不再一味地逆反,而是逐渐接受,并且被同化。
虽然眼见程祖佑在私塾教书教得不错,程家人却不敢造次,全家人都依靠程祖佑教书挣口饭吃,在旱灾时,家里没收入来源,粮铺卖的粮食贵上天,水更是少得可怜,她们如今看凌一和江萍脸色过日子,江萍但凡和从前一样一叉腰,她们就得赶紧赔笑。
程二郎就更惨了,他和程家分了家,连程祖佑挣的粮食都分不到一口,大哥三弟都不帮他,他只能凭靠苦力活挣口吃的,城里找不到活计,他就去给地主家当长工,结果因为村里各地主自己的地也种不出粮食,已经解雇赶走了许多长工,他更是找不到活。
快饿死之际,江萍担心凌一担上不孝的罪名,被人举报,于是让程家接纳程二郎。程家心里不乐意,但也不敢反对,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接纳程二郎回来,程二郎现在依旧是看爹娘和三弟一家的脸色过活,比起以前更窝囊了。但好在,他也是程家人,程家老两口也不至于让儿子饿死,骂归骂,饭也得分一口。
从前对女子私塾不屑一顾的人,悔不当初,因为在私塾读书的女子,至少一日两餐有保障,三餐不敢奢求,两餐就已经是多少人家可望不可即的东西了。
朝廷的赈灾粮少得可怜,凌一和林漾在县里的救济棚不是每天都开,隔个三五天才会开,每家每户只能领一点,谁家不是吊着一口气在活。
领到的救济粮通常是连粥都没法煮,因为水不够,大多得换着法子吃。好在,救济棚会发饼子,一家人四五口人一天就吃一个饼子,领一次能撑好几天。
可女子私塾的学生呢,一天两餐,每餐都有粥喝,还有馍馍和蔬菜。有的人,还会把食物藏在嘴里,含着回家给家里人吃。
凌一得知这个情况后,准许学生带半人份的饭菜回去,但剩下半人份必须得在私塾里吃完。
因为如果不允许这些学生带点饭菜回去,说不定她们的家人就饿死了,逼急了吃人都有可能。
于是,凌一家地里的长工、坊里的女工以及私塾的学生,她们的家人也能因此吃上一口饭,不至于饿死,这是多少人都羡慕不来的。
不少村里人牵着自家符合年龄要求的孩子来凌一这儿,问是否还能送孩子读书,只为求一口饭吃。
送来的女子不止小孩,还有十几二十岁的年轻女子,无一不是面黄肌瘦,眼里无光,她们甚至已经嫁作人妇,却为了全家一口吃的,来私塾求学。
凌一来者不拒,但有一个要求,人多了,她就需要这些人真正用心地学习,所以每个月私塾有考核,考核合格的人才能继续在私塾读下去,不合格的就哪儿来的回哪儿去。
凌一亲自担任出题考官,这些题目和考核也会尽力地激发学生们求学之心。即便这些人学习的初衷各不同,但等她们真正要学明白私塾教授的知识时,才会慢慢理解学习的意义。
这时候,家里没有女儿或没有适龄女子的人家,只恨自己为什么没生女儿。
树大招风,凌一如此高调地接济自家的工人和学生,必然会引起地主和乡绅们的注意。她的粮食怎么这么多?她的钱不是钱吗?
她的财粮这么多,若是能抢过来,在饥荒年间,那不就发大财了?
孟晚宁跟随贤王去了素清县沟通水源问题,她一走,一些早就不安分的人便动了歪心思。
第258章 祭祖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【南瓜文学】NANGUAWX.COM